菏泽农商银行:让“老手艺”迸发“新活力” |
【字体: 小 中 大】 2024年07月19日 点击:0次 |
近年来,菏泽农商银行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,通过提供信贷支持、加强政银协作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,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量身定“贷”,打出了金融助力“非遗”产业与文旅项目有机融合的“组合拳”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时代光彩。 截至目前,发放非遗传承相关贷款5.6亿元。 “金融+产业” “鲁锦”织出多彩幸福路 走进菏泽市牡丹区黄河岸边李村镇的“乡韵”鲁锦纺织车间里,机器轰鸣、棉梭飞旋,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。 公司负责人赵轩穿梭其中,时不时和工人讨论生产状况。“从手工作坊到现在的机器化生产,从实体专卖店100多家发展到300多家,公司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。菏泽农商银行提供了8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,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纱线等原材料收购,为‘鲁锦’这一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筑起金融后盾。”赵轩笑着说。 菏泽农商银行聚焦文旅产业,加大信贷服务力度,进一步拓宽客户融资渠道,打造“金融+就业工坊+展示展销+非遗体验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实现与文旅产业的相融共生,带动群众就业创业,真正实现了为文旅产业提档升级“输血供氧”。 “金融+人才” 让黄河窑陶瓷焕发新姿 黄河窑陶瓷博物馆有限公司负责人好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、全国技术能手等14项省级以上个人荣誉称号。 “由于企业需要购置原材料,急需流动资金,正当我发愁时,菏泽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来到我的展馆,了解情况后,不到两天时间,200万元的贷款就到账了,我可以多储存些原料了。”好强开心地说道。 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,他首创1+N“名师带徒”“目标带徒”“实训带徒”模式,通过传、帮、带,培养了以农民工为主的岗位骨干200多人,目前累计研发的产品有陶类、瓷器类、紫砂类、金属錾刻类、牡丹文创类五大类,产品样式达3000余种。 像好强一样,资金短缺往往成为制约非遗传承人发展的重要因素,针对他们的融资难题,菏泽农商银行不断优化产品体系,创新推出“人才贷”“科技成果转化贷”“知识产权质押贷”等特色信贷产品。 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,推行“限时办结”机制,简化手续,方便快捷,赢得了良好的口碑,目前,该行发放“人才贷”等贷款1.2亿元。 金融+创新 传统木雕“刻”出美好“钱”景 走进牡丹区黄堽镇菏泽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展览馆,《雄关漫道真如铁》木雕作品十分吸睛。 木雕约4米长、2米宽、3米高,由一棵千年香樟古树精心设计雕刻而成,讲述了秦始皇修长城,抵御外敌入侵,护卫祖国河山的历史故事,彰显了大中华万众一心、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。 该作品正是由公司负责人、非遗传承人李彦峰发起创作。出生于木雕世家的李彦峰,从小对木雕有着独特的喜爱,于2017年创办了匠工木雕文化有限公司。 “目前,公司已经申请外观专利近百项,发明专利10余项,培养了50余名残疾人木雕师傅。”李彦峰说。 “创业初期,我们没有资金、没有机器,只是手工。当时多亏了菏泽农商银行给予的贷款资金,让我坚持把这一行做下来。”公司想要转型升级,还得购买设备和原材料时,又得需要一大笔钱,这可愁坏了李彦峰。 就在这时,菏泽农商银行又送来了金融“及时雨”,在了解到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后,该行开辟绿色通道,用最快的速度发放贷款15万元,切实解决了李彦峰的燃眉之急。 菏泽农商银行立足辖内非遗产业发展现状,建立非遗产业上下游客户精准服务清单,成立5支“红马甲”企业金融辅导队,定期开展走访对接活动,及时了解相关企业的经营现状和资金需求情况,配套实施个性化、特色化、差异化服务方案。 积极畅通申贷渠道,搭建集电话申贷、微信申贷、网点申贷于一体的多层次申贷方式,将大力支持非遗产业发展和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有效结合,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“金融活水”。(杨志国 徐敏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