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“大挎包”精神系列报道(63)| 担任内勤主任17载 汪秀峰 |
【字体: 小 中 大】 2021年12月07日 点击:次 |
汪秀峰,女,汉族,1969年1月出生,1996年8月入党,山东临清人,1988年参加农信社工作,先后从事会计主管、分社主任、厅堂业务指导员等岗位,2018年退休。 女承父业、勤勤恳恳,她坚信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苦一分才”,秉承两代人的农信初心,与父亲身背大挎包、脚穿解放鞋,起早贪黑、走街串巷,走遍了家乡的每一个村落,做到了“村村落落在脑,家家户户在心”。她用30年的青春做到了“富美城乡,用脚丈量”。从事会计岗位6年期间实现记账零差错。在职期间多次被评为“法人机构先进工作者”,曾获得“聊城地区十佳储蓄员”“省先进工作者”荣誉。 担任内勤主任17载 虽已年过半百,但她给人的第一印象,仍旧是干练。这位在农信工作三十余年的老员工,看似平凡的履历中却闪耀着初心与坚守。她的家中摆满了荣誉证书,在她看来,那些不只是对她工作的肯定,更是她几十年来,践行“大挎包”精神的见证。她就是汪秀峰,一个和农信融为了一体的“挎包人”。 继承父业,两代人的农信初心 汪秀峰的父亲就是新中国第一代的农信人,从小她就受父亲的熏陶,与信用社结下了不解之缘。1988年,她成了一名光荣的农信人,第一站就是与父亲一起工作的临清联社潘庄分社,潘庄是她的家乡,父亲带领她一起,身背大挎包、脚穿解放鞋,起早贪黑、走街串巷,走遍了家乡的每一个村落,做到了“村村落落在脑,家家户户在心”,这也让她渐渐地深得群众的信任。 那时候,乡镇上都是土路,村与村之间都是坑坑洼洼的小路,遇到雨天便泥泞不堪,自行车不要说骑,有时轮子被泥巴糊住了,推都推不动。父女俩在一起工作的时间,他们背破两个黄挎包,骑坏三辆自行车,磨烂了多双解放鞋,可她回忆时说,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,因为父亲不仅教会了他各种业务,还让他明了一名农信人该做些什么。 “我们两三代人都在信用社工作,只有单位好了,我们才能好,单位不行了,我们吃啥喝啥?所以我们真的要以社为家,要做个对信用社有用的人。”这是父亲经常教育她的一句话,这么多年来,她就按照父亲的话,一直不停努力着。“父亲24岁参加工作,最早供职于信用社的前身——王集小公社,信用社成立后,他又来到潘庄分社,在基层一干就是40多年,亲眼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,无论是上级交办的任务还是社里搞活动,父亲总是冲在前。”她被父亲的经历深深感染,“做一个对信用社有用的人”,也成为了她工作的决心与动力。 初入信用社,她第一次知道了银行账目种类繁多,很多会计科目都不了解,更谈不上记账,有人劝她去申请其他岗位,可她坚信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苦一分才”的道理,不会的就请教内勤主任、看不懂的就去翻会计准则,实在不知道问谁的就背诵下来,就这样一遍两遍三遍,很快就将会计准则烂熟于心,成为了分社数一数二的会计能手,受到了市联社领导的称赞,从事会计岗位6年期间,她真正实现了记账零差错。 1996年8月,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,父亲再一次教导她:“党员党员,冲锋在前,要对得起组织、对得起人民群众,党员最大的特点就是遇事要挺身而出,不能畏首畏尾。” 牢记父亲的教诲,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她曾经工作过的唐园、烟店这两个网点位于偏远乡镇,当时交通不便,员工经常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,她便让别的同事回家,主动请缨连续值守,最长时她连续在网点值守了一个月。 夫妻同心,两个人的农信爱情 汪秀峰的丈夫叫冯元松,也是一名农信人,两人一个内勤、一个外勤。夫妻二人都一心扑在农信事业上,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小家,也时常顾不得照看孩子。他们说:“农信社是咱的大家,只有大家繁荣了,我们的小家才能幸福。”秉承着这样的信念,夫妻二人携手同心,为农信事业奉献着自己青春。 “结婚二三十年了,除了逢年过节能凑一块,其余不是他忙就是我忙,对他和孩子亏欠太多了。”一谈起自己的另一半,她不禁感慨,有时候因为一笔存款、一张报表经常沟通核对到深夜,丈夫并没有催促,而是为她留好饭菜,默默等她回家。“我们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同一天休班,这样可以一块陪陪孩子。” 1994-2005年,她在偏远乡镇任内勤主任,很多人劝她找领导汇报调往城区分社,好照顾家庭和孩子,但汪秀峰还是拒绝了,“很多同事孩子更小,把调动机会留给他们吧。”就这样,别人劝了十年,她这样回复了十年,十年间,她没有丝毫怨言。“党员嘛,不得吃苦在前啊。” 2008年底,在乡镇工作20年后,她调入城区新兴分社任会计主管,本以为离家近可以多照顾家庭的时候,却赶上了最为忙碌的时刻,2009年初,新一代银行系统项目正式立项并计划于9月份完成上线,为了做好各项准备和测试工作,她带领全体内勤人员开始了数据拆分、不规范数据修改和非标准内部账户等项目的填报工作,有时忙完天已经亮了,而她的丈夫没有催促她,一人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的起居。当问起她丈夫有啥感慨时,冯元松笑了笑:“嗨,这点小事情有啥感慨,组织需要她,有啥困难咱自己克服就行,业务系统是咱农信的生命线,系统顺利上线了,咱农信发展才能更加繁荣不是?” 汪秀峰现在已经正式退休,而他的丈夫冯元松还坚守在岗位上,干了20年客户经理的他在岗位选择时毅然选择了每天早出晚归的清收岗位,有时天不亮就要出发、晚上与客户谈判到深夜才返回。她说,“以前是他等我,现在我等他,等都退休了,我们一定得出门旅游一趟,见识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,但现在我必须要做好他的坚实后盾,让他继续为客户服务。” 现在,儿子也在农商银行工作,她将父亲的谆谆教诲,连同那只“大挎包”传递给了儿子,因为在她心里,农信事业已经成为了她家庭的一部分。 勤勤恳恳,弘扬“大挎包”精神 下班之后,走在路上遇到乡亲们,汪秀峰常和他们闲聊。有人问她储蓄是什么?有什么用?这时候她就耐心给大家讲解, “就好比你们年初的时候在信用社存进了一袋麦子,到第二年的时候你不仅能获得这袋麦子,还能再加一筐馍馍。”在她绘声绘色的讲述下,村民们了解到存钱的好处,渐渐地有村民开始存钱,这一部分人尝到了甜头,就带动更多的人把剩余资金存入信用社,就这样她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,还获得了“聊城地区十佳储蓄员”的荣誉称号。 因为工作期间优异的表现,2011年8月,她被行里委任为分社的主任,一开始担心自己能力欠缺,不能够胜任主任一职,于是领导对她说:“你的表现大家都看见眼里,领导们也都信任你,看看你平时都是怎么鼓励大家的?到你这里怎么就有点泄气呢?”听完领导一席话,她又想起当初的“艰难时光”,那时候都坚持过来了,现在条件好了更需要坚持先去才行。 刚开始担任分社主任时,群众基础差,存款基数低,于是,她带领全体员工,分析原因,查找差距,继续按照“大挎包”精神指引的工作方法,走街串巷,探访民情,真正实现了“富美城乡,用脚丈量”。打听到哪里有存款消息,即使再远、即使外县、跨省,她也不惜去实地考察,不出一年,在她的带领下,分社的存款上升了4000多万,她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办的任务,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。 因为岗位轮换,她被调整至事后监督中心担任主管一职,开始重新接触内勤业务,不懂的业务重新学习,不熟的制度重新梳理,厚厚的一本规范愣是被她翻烂,一份又一份的制度文件愣是被她克服,她以最快的速度熟悉业务,适应新岗位。任职期间,她带领中心人员认真审阅传票,耐心解答网点提出的问题,定期总结差错情况,为全辖内控水平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。2016年10月,临清农商银行自主研发的事后监督系统上线,从一开始的毫无头绪,到后来的顺风顺水,一切都在她的带领下平稳进行。2018年8月,全省统一的事后监督系统开始演练,得益于前两年自主研发事后系统的运行,在兄弟单位扫描仪、封装机等设备都还没到齐的情况下,临清事后监督中心对整个系统的流程已经能够做到熟练操作。2018年10月,事后监督新系统正式上线,在兄弟单位紧追慢赶进度的时候,临清事后监督中心在新系统上线5天内就将所有业务进度赶齐。 2019年底,她因工作需要调离管理岗位,充实到南关支行任厅堂业务指导员。本着“农商银行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的精神,在新的工作岗位上,做的同样有声有色。彼时,她距离退休仅剩3个月的时间,重新回归厅堂,跻身一线,接触新业务、新事物,她并没有因为快退休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不会操作智慧柜员机,她就向会计主管学习,向兄弟支行的年轻大堂经理学习,电话沟通,视频连线,有时为了学会弄通一项新功能她不顾天气寒冷,骑着电动车去兄弟支行现场请教,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,她用最短的时间学会了熟练操作智慧柜员机,为该支行切实分担了一部分厅堂压力,同时也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交口称赞,客户们尤其是一些先前就认识她的老客户纷纷表示:“汪主任真不容易,这么大年龄了,高科技的东西,学起来就上手,还干的这么出色!”在支行的这段时间,她不仅认真完成本职工作,还会帮助其他同事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比如利用自身特长指导内勤员工规范操作业务规避风险、协助客户经理接待客户整理信贷档案、跟随行长走访客户等,真正地做到了“活到老学到老”,“为农商事业奉献终身”。 在她长达17年的内勤主任工作生涯里,对工作认真负责,对员工耐心教导,偶尔遇到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,抱怨乡镇工作离家远、条件苦,她就会和他们讲自己和父亲的“挎包故事”,鼓励员工化负面情绪为前进动力。 如今,汪秀峰虽然退休了,但她却仍然影响着周围的后辈同事,他们将“大挎包”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血液,落实到农商银行发展的脚步中,自觉肩负起新时代农商人的重任,为创造农商银行更加闪耀的明天不停奋斗着!(肖俊青 刘凤鑫 于德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