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“大挎包”精神系列报道(77)| 挎包里装着“三牛精神” 陈茂江 |
【字体: 小 中 大】 2022年03月14日 点击:次 |
陈茂江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68年11月出生,2003年7月入党,山东邹平人,1993年3月参加信用社工作,历任会计出纳、客户经理、网点负责人,现任邹平农商银行高新支行客户经理。从业28年,累计发放贷款3.2亿元,贷款回收率100%,他用实际行动践行“大挎包”精神,用一腔热血书写农商华章。先后获得省级优秀党员,县、市级先进个人,优秀客户经理,合规标兵等荣誉称号。 挎包里装着“三牛精神” --记邹平农商银行高新支行客户经理 陈茂江 从业28年,累计发放贷款3.2亿元,贷款回收率100%,这就是陈茂江,邹平农商银行高新支行的一名普通客户经理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。 陈茂江经历了农村信用社、农村合作银行到农商银行的转变,先后担任出纳、会计、客户经理、网点负责人等岗位,28年的职业生涯中,他始终以严谨、真诚、专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获得了很多荣誉,也锻造了优秀品质。他在不停的努力工作中,不断传承弘扬着“大挎包”精神。 服务客户,甘为“孺子牛” 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老客户经理,陈茂江深知农民的不易,也深知金融服务对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性。工作中,他时刻想农民所想,急农民所急,尽最大努力去服务好每一位客户。他常说:“农民之事无小事,无论啥时候,都必须以最快的速度,最好的服务帮他们解决问题,这就是咱农商行的初心”。 他服务的辖区生产肥料的个体工商户居多,为了更好提供针对性服务,他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这上面,认真学习相关知识,了解肥料行业的市场行情,用最快的时间了解肥料的生产、加工和销售,全面掌握了辖内肥料个体工商户的基本情况,并逐户走访了解金融服务需求。 他在走访中了解到,甘埠村村民杨永亮企业刚起步,由于资金紧张企业发展遇到瓶颈,之前多次去其他银行求助无果。他立即到杨永亮的厂里现场考察,确定杨永亮符合贷款条件后,立刻开始整理手续,用最快速度为他办理了40万元贷款作为流动资金。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现在杨永亮已发展成为工厂占地4000平方米、年利润50万元的小微企业主。杨永亮逢人就讲:“还是农商行好啊,这才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,没有陈经理给我办贷款支持,我不可能发展成今天的规模。” 杨家庄的村民杨若德,在土地流转时承包了100亩地,地多了,需要的投入也变大了,在抢赶播种时急需5万元购买农资。了解情况后,他立即和同事利用午休时间赶到杨家庄,就在地头上为杨若德办理了“信e 贷”,帮他解决了资金问题。 “当时我正在浇地,没想到陈经理就来了。咱农商行真是家门口的银行啊,这话一点儿不假,真的就把贷款送到家,真是方便。”每次说起这事儿,杨大哥都难掩内心的激动。 南吕村民耿佃刚,从事有机肥料生产销售已有10年,原本在邹平农商银行有贷款80万元,信誉良好。因扩大经营规模急需流动资金。陈茂江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同行业走访,查看经营流水,核实抵押物及担保人条件,了解到对方符合贷款条件及国家惠农政策,于是及时为耿佃刚发放了200万元贷款。第二天,耿佃刚就把公户转到邹平农商银行,现在月均流水约100万元。他说:“陈经理和农商行这么帮咱们,咱也必须支持工作!” 高新办事处东吕家村从事钢结构工程的高峰、西吕村物流运输户卢凯、徐毛村服饰加工者李士鹏,他们三位的共同特点是:都是优秀的小微企业主,都是陈茂江的忠实客户和交心的朋友。他们和陈茂江一开始并不认识,都是因为办理过业务后,被他的工作态度和人品所打动,慢慢就成了朋友。其实,他的朋友远不止这些,他服务过的每个客户,谈起他来都竖大拇指。 “客户但凡找上门来使钱,肯定有他的难处,咱实事求是,上门考察,按规章制度放贷款,说咱是帮了客户,反过头来说,客户认可咱,把业务都办在咱行里,不又是帮了咱吗?所以不管怎么样,咱一定得服务好!”简单实在的话语,体现着他一心为民的服务情怀。 开拓创新,勇做“拓荒牛” 从业28年来,陈茂江亲身经历了农商银行的系列变革,他深知学习的紧迫性,更深知合法合规的重要性,认为合规操作是一个银行人最基本的素养,只有不断学习各项专业知识、国家法律法规和信贷规章制度,才能持续充实自己,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。今年53岁的他,笑称自己是农商行的“老人”,可大家都知道,工作中他是个“新潮人”,新业务来了他第一个上,新设备来了他第一个学,工作的激情从来没有因为年龄增大而减少。 2018年,他参加了山东省属企业基层党支部书记在莱钢党校的培训学习。通过学习,他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,还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,回到单位后主动带动周围同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。身为一名党员,他始终把“做事先做人,万事勤为先”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,以身作则,时时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,是青年员工职业道路上的引路人。 他不仅工作勤恳、作风扎实,同时也有高度的责任心,工作中绝不允许因自己的失误给单位造成损失。对于不是自己发放的贷款,他也从来不“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”。对于不良贷款清收这个“老大难”问题,他也总是迎难而上。“人人都不干,那不良贷款就永远收不上来,咱们这块儿权益不就荒废了,咱们要不怕难,要向不良贷款要效益。” 2019年3月,他在甘前村开展“整村授信”,在村两委的配合下,进行逐户走访,了解客户需求,解答客户疑问,真心实意为客户解决金融需求问题。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卢则富老大爷,带着我挨家挨户敲门,他那微驼的后背和矫健的步伐,让我特别感动。”那次外拓他揽存150万元,营销贷款10户、200万元,而在此过程中,他也没有忘记清收不良贷款。 通过走访了解到,村民甘强2009年的两笔贷款一共20万元,整整10年了一直未还。他便立即制定了催收计划,主动联系村书记张平,5次约见借款人,讲事实,摆道理,打感情牌,认真分析了失信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。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,最终将贷款全部收回。 2008年8月,梁孝乐从邹平农商银行贷款5万元,因生意亏损、夫妻离异,自己外出打工,多年未归,其贷款一直拖欠未还,甚至无法取得联系。陈茂江后来打听到其担保人柳永因为给梁孝乐担保,新买的房子无法贷款,他便立即抓住这次机遇,通过担保人联系借款人,跑了无数次后,最终全部还清借款。 艰苦奋斗,乐当“老黄牛” 1996年6月底清理基金会时,基金会被信用社收购,陈茂江也加入到清收队伍中。为了稳定客户情绪,尽快完成兑付,他们经常和政府工作人员一起,没白天没黑夜的加班。有时为了能找到借款人,同时又不惊动借款人,常常深夜2点出发,守在贷户门口。正值炎夏,衣服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,他也从未喊过一句累。为了保证贷款质量,减少单位资金损失,不管多苦多累,他都坚持认真核查,毫无怨言。当时他所在的韩店信用社,当机立断接管了5000元以下的合规贷款,到期回收率100%。 自邹平农商银行推行外拓营销、金融夜校、整村授信以来,他积极主动参与,活动一场不落,工作一项不丢,共参与各项外拓活动186场,走访客户5776户。通过开展金融夜校,信息导入量达100%,网格化达90%,授信率达70%,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整村授信和网格化营销工作深入推进,他深知这是网点转型的必由之路,是新时代“大挎包”精神的具体体现,便和青年员工一起奔波于农村社区的大街小巷,充分发挥老客户经理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优势,给青年员工当“开门钥匙”,把村两委和关键人积极介绍给年轻客户经理。先后与24个村负责人对接,利用晚上时间到农村向农民进行反假币、防电信诈骗等金融知识普及,并积极询问、了解村民金融需求动向、联络群众感情。 一有空,他就坐下来认真学习营销技巧和各种业务知识,再以拉呱的方式与其他员工交流经验,探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进门难、开口难的问题,被青年员工称为百事通的“陈老师”。 “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,就是有段时间陈哥腰疼的厉害,碰巧有个客户着急办贷款,他毫不犹豫的就去给客户办理,回来的时候趴在床上,腰疼得都站不起来了。”“在我印象中,陈哥中午从来不休息,我们午休的时候,总听到客户经理办公室传出陈哥的声音,要么在给客户打电话,要么在给客户办贷款。从他身上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。”同事们的评价,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,也是他专心工作、默默付出的见证。 不求轰轰烈烈,但求无愧于心。新冠疫情突发时期,他在心里告诉自己,虽然不能到一线抗击疫情,但一定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,竭尽全力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客户,这就是对抗击疫情的最大贡献。他把每笔到期的贷款认真整理成台账,逐笔逐户联系,询问是否能按时结息、按时偿还贷款,如有问题立即上报。他并动和村两委、农金员联系,通过大喇叭和微信的方式把金融优惠政策传达到每位客户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誓言。 水有源,故其流不穷;木有根,故其生不穷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工作如何变化,老一辈农信人的“大挎包” 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,一代代传承,它是农商银行的根源。陈茂江把“大挎包”精神融入血液,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,将“三农”作为事业的根据地,作为人生的主战场,不断努力奋斗着。 (李超群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