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“大挎包”精神系列报道(54)| 铁脚勤耕耘 传承挎包情 侯秀海 |
【字体: 小 中 大】 2021年11月24日 点击:次 |
侯秀海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47年12月生,1970年4月入党,山东茌平人,1977年参加工作。参加农信社工作以来,从业务员到分社主任,他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背包下乡的道路上,做群众的贴心人,时刻把农民群众的困难记在心里,把解决农民群众的问题,当作农信人的职责和任务,不辞辛苦给百姓送去服务与温暖,其信念之坚定、意志之坚强、工作之勤奋令人感动。1995年被评为市级金融先进工作者,1996年被评为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;1989年、1994年、1995年被评为县级金融先进工作者。 铁脚勤耕耘 传承挎包情 芒种忙,麦上场。骄阳似火的六月,正是抢收播种的好时节。走进茌平区贾寨镇草林张村的田间地头,只见这里麦浪滚滚、机声轰隆,处处一番忙碌景象。 金黄的麦田间,有支“红马甲”金融服务队颇为引人注目。他们或是帮助农户将麦子运送上车,或是拿出宣传页为农户普及金融知识、宣讲惠农政策,或是解答农户询问。天气炎热,没有一丝凉风,汗水沿着脸颊流下,他们也来不及擦。村里的老人刘树文看到后,不由感慨道:“这么些年了,咱们农商银行的员工一点都没有变,一直都是这么兢兢业业、任劳任怨。三十年前,你们的前辈侯秀海就在我家地头前,将2000元钱的贷款送到了我手里,才有了我现在的好日子。” 刘大爷所说的侯秀海,是茌平农商银行一名退休职工,今年73岁,中共党员,1969年服役当兵,1975年退伍,曾在茌平县贾寨镇侯楼村支部工作,1977年进入农村信用社工作,直到2007年退休,他在农村信用社整整工作了30年。如今,虽说侯秀海已经退休了14年,但他曾经走过的村庄、服务过的老百姓对他依旧是印象深刻,每每提起都要竖起大拇指。正如刘树文所描述的一样,“一个大挎包,一辆自行车,一摞账本”就是大家对他的印象。 三十年峥嵘岁月,三十年风雨砥砺,三十年执着前行。一只大挎包,一双铁脚板,一辆自行车,三十年间,侯秀海扎根在农村,靠着一双脚走村入户,深入田间地头,把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去,将农信人心中薪火相传的传家宝——“大挎包”精神印刻在了田间地头。为掌握百姓需求,他用脚步丈量了所辖村庄的每一片土地,访遍了每一名村民;为拉近与村民的距离,他坚持和村民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做一名办实事解难题的好干部;为尽快让贫困群众摘贫帽、拔穷根,他上下奔走,筹资金、找信息,与贫困群众共同描绘出脱贫致富的美好未来。 步步为民 用脚步丈量初心 “我认为‘大挎包’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,现在更成为了一种精神。金融工作千头万绪,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、精细服务,而这‘心中有数’,正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。”谈起对“大挎包”精神的认识,侯秀海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说道。这些平实的话语,也蕴藏着农信人硬核力量背后的“精神密码”,更是对初心与使命最质朴而有力的诉说。 1977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侯秀海被茌平农村信用社招聘为信用代办员,1983年被录用为农村信用社第一批“三不脱离合同工”,从此就扎根在了农信系统。在那个年代,交通不便,信息流通不及时,侯秀海和他的同事们都是骑着自行车,背着一个挎包走村串户,一家一家走访,一个一个办业务。侯秀海负责的是包括贾寨镇侯楼村在内的8个村庄,当时大约有8000余户农户,其中侯楼村是一个近3000人的大村庄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农村群众生活还很贫困,加上人们对存贷款观念意识不强,信用社业务开展比较艰难。刚从事信用社工作,接手信贷业务时,他既当宣传员又当业务员,天天挨家挨户宣传业务,一点一滴揽存款、放贷款。那时,两三千元就是一笔大业务,老太太卖鸡、卖鸡蛋的钱,三块、五块的也经常碰到,但不管数额多少,他都会一笔一笔地认真办理。 每年的秋、冬季节,村民们卖了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,家里都会有些余钱,这个季节也是信用社拉存款、收贷款的最佳时机。为了赶在家庭男劳力外出挖河清淤之前将存款吸收进来,侯秀海白天走村串户催收贷款,晚上还要在家办理上门存款业务,虽说每笔的金额都不大,但是需要服务的客户也很多。那时候没有电脑之类的便捷工具,都是手工记账,算盘算数,一字字的记录,丝毫不敢有半点马虎,等到办理完这些业务,基本上已经是后半夜了。 “那时候,我基本上一天也见不上他一面。早晨起来的时候,他就出门了,晚上回来的时候,他总是顾不上吃饭就去记账。”回忆起当时的岁月,侯秀海的妻子依然记忆犹新。由于工作繁忙,很少有时间照顾家里,家里的家务和地里的活都是他妻子一人打理,久而久之,她的身体因劳累而每况愈下。1984年的一天,他的妻子晕倒在家里。就在这个时候,侯秀海在下村的路上,等到亲戚们找到他时,妻子已经被送往了医院。经医院诊断,他的妻子是积劳成疾,需要做手术。后来,经历了两次大的手术,他妻子的小肠被切的只剩余60多公分,那时医疗水平远没有现在发达,医生说她能活下来也是一个奇迹,现在回想起来,侯秀海对老伴依然是充满愧疚感。 三十年间,侯秀海在岗位上任劳任怨,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,一直保持“无不良、无逾期”的良好记录。凭借一副铁脚板,在工作的第三年,也就是1980年,侯秀海的存款业务就突破了1万元大关,成为全县率先且是唯一的一个“万元站”,这个称号连续保持了好几年,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,连续7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,1992年至1995年被评为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。 事事用心 用行动践行使命 “筚路蓝缕启风林”,像侯秀海一样的老一辈农信人就是在那个经济条件落后,物质资源匮乏,办公设施简陋的艰苦环境下,栉风沐雨,不畏艰险,背上挎包,手握账本,在风里雨里走村串户,只是为了把农民兄弟的那点血汗钱保管好,给农民兄弟带去致富希望。 1981年,茌平遭遇大旱,麦收后两个月天旱无雨,村民种的庄稼长势不理想。在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后,看着村民们愁容满面,侯秀海将百姓的忧愁放在了心上,积极向上级领导汇报有关情况。随即,在领导的支持下,侯秀海带领工作组深入村庄进行实地考察,发现有十几个生产队没有可用于抽水打井的机器设备。后经过领导批准,侯秀海及时向这十几个生产队发放贷款1万多元,并亲自帮助他们联系购买潜水泵等配套设备,让村民及时浇灌庄稼,缓解旱情,让村民种上了农作物,挽回了损失,受到了村民的赞扬。 1983年,侯秀海负责网点的业务工作,这一干就是十几年。“那一刻,从一个村庄的信用代办员成为了六七个村庄的片区网点负责人,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,任务更艰巨了,但施展的舞台也更大了,所以想到这里就浑身充满了干劲。”侯秀海回忆说,当时,他和其他网点业务人员一样,每天骑着自行车,挎着背包,走村串户、穿梭于田间地头,调查了解农民群众的经营信息和生活状况,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,把解决农民群众的问题作为职责和任务,做他们的知心人,时刻把农民群众的困难记在心里。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。而在八十年代,农药、化肥、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还比较紧缺,农户们往往会为了一袋化肥、一瓶农药而发愁。侯秀海看到眼里、记在心里,他经常利用自己的关系,帮助村民们购买化肥、柴油等物资,慢慢的就与他们建立了良好关系,为以后的业务开展铺好了路。 与人方便,与己方便。侯楼村有一个叫侯高岳的贫困户,家里有四个儿子、两个闺女,因家庭贫困孩子都不好找对象。1989年,侯高岳想通过承包苹果园走出困境,需要几千元的资金。在村里给农户送存单的侯秀海听说这一消息后,便主动上门为他办了一笔贷款,还给他找来了专业管理苹果园的技术员。几年后,侯高岳通过承包苹果园致了富,还给孩子们盖上了新房、娶上了媳妇。从那以后,两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如今,32年过去了,侯高岳已有83岁高龄,家里儿孙满堂,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每次侯秀海回村里的时候,老人都要拉他到家里坐坐。 侯秀海曾经工作过的草林张村,如今道路干净整洁,住房规划有序,基础设施完善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。可是,在八九十年代时却是黄土漫天,坑洼遍野。“那时候,我们村可是个落后村,环境也不好,还特别穷,没有人愿意去我们那。他就不一样,别看他骑着车子,从他村到我们村也没多远,但是都是黄沙地,他经常得下来推着车子往村里走,深一脚浅一脚的,那个画面啊,我一辈子都忘不掉。”刘树文回忆道。那时,他骑着自行车、挎着包到走村串户,一天骑二三百里地,也是常有的事。碰到下雨、下雪天,车轮和挡泥板之间被泥巴塞住,骑不了几步就得用树枝子清理一下,个别路段不得不扛着自行车赶路。 寸土连心 为民服务任劳任怨 “从踏入信用社的第一天起,我就明白,干好这份工作,服务好百姓,就得有吃苦精神,任劳任怨不反悔。”三十年间,侯秀海热心待人,为民服务任劳任怨,乐此不疲。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做群众之所需,他始终坚持深入农村,和乡亲们打成一片,背着挎包下去,谁家有几个孩子、门朝哪,他都了如指掌,对自己服务的村庄做到了熟于心,把乡亲们的事儿当做自己的事儿,一心一意为乡亲们服务。 1990年冬天,村里的男劳力要外出挖河清淤,侯秀海就白天挨家挨户催收贷款,晚上为农户办理存款、贷款业务,等村里的人走以后,再拢账。那时候,他家里只有两间屋,用一个小蜂窝煤炉取暖,因为当时村里还未通电,便在“煤油灯”下算账,常常熏得脸难受、眼流泪。因为钱的面额比较小,但是数额较大,都是用面袋子来装钱,一装就是一袋子,远没有现在方便。那段时间,侯秀海经常连轴工作,曾经连续工作四天四夜,困倦了就吃几片脑清片,休息片刻继续工作,为的就是把村民的事情办妥当。 在工作中,侯秀海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,以真心待人。那个年代,群众“怕露富,怕别人借”的心理还比较重,在做业务时,他都会遵守承诺为每一个客户保密,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。1985年,一个名叫耿朝顺的农户给孩子借了500元的订婚钱,当年即还上贷款。1986年,耿朝顺卖了青椒又去还钱。在侯秀海的记忆中,他已经还了款,为了确定是否还款,他便拿出自己厚厚的手工账,又认真仔细地核实了一遍,在确定其已还贷款后,随即将这500元钱送到耿朝顺家中。侯秀海回忆说:“那时候村民习惯用这一沓钱中的最后一张绑一下这沓钱,却在数钱的时候忘记了还有一张。遇到这样的情况,我都要提醒他们,常常是我提醒了他们,他们还是会忘记,我就专门给他们再送回去。” 都说信贷工作中,催收最难。侯秀海却一次次用真心打动客户,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赖。对于到期的贷款,即使到了深更半夜,侯秀海也要坚持登门催收。那时,为了催要一笔贷款,他经常来回跑好几十趟路,用诚心打动客户,让他们按期还贷款。三十年来,他始终保持着“无不良、无逾期”的良好记录。1996年,侯秀海去催收一笔到期贷款,当时贷款人不想还款。经过多次与其交流,侯秀海发现他确实生活有困难,但是催收工作还得做。他便设身处地为贷款人着想,本着为其解决实际困难的思想,与贷款人开始了深入的交流,最终得知他家中有花生,但是不好找销路。侯秀海就联系了韩屯乡收花生的商人,卖出花生,还上了贷款。 要想给农户做好服务,还需要做个有心人。侯秀海所处的网点远离县城,当时交通不便,村里大部分也是荒涝洼地,年年种植花生,也有少部分村民养牛、养羊。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每户家庭的经营信息,侯秀海与附近的粮食经纪人、贩卖牛羊的经纪人建立起了长期的联系,全力满足群众的需求。同时,他还向服务片区的群众送报纸、送邮件,赶集时给群众捎东西,让群众相信自己,真正做群众的“贴心人”。 辛勤的劳动总有回报。1994年,侯秀海被提拔为贾寨乡信用社副主任,1995年,被提拔为贾寨乡信用社主任。走上了管理岗位,侯秀海依旧初心不变,和之前一样,深入基层,了解群众的需求,帮群众解决困难。“当时,我们班子3人,平均年龄38岁,劲头足,干事创业的精神比较充实,那时,我们每天一早都开碰头业务会,安排工作,一起讨论问题。”面对日渐激烈的竞争压力,他不怕困难,带领着员工一点一点地做,每天早出晚归,走村串户,依靠脚踏实地的苦干,让贾寨信用社的经营业务指标排到了全县前几名。 历经风雨沧桑,“大挎包”精神永恒不变。侯秀海从1977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到2007年退休,30年的风云变幻,他亲身经历了那个艰苦落后的年代,经历了信用社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风雨沧桑。这里的每一刻瞬间、每一桩事件,对于成长于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都会觉得刻骨铭心、难以置信,但是侯秀海每每提起,都是轻描淡写,“我们那时候都是这样工作的,每天奔波在外,不论风雨,准时出现在农户家门口,就是为了不辜负肩上背着的服务‘三农’的光荣使命。”可是就是这看似平淡的话语,却透露出属于他们的不平凡。(娄嵩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