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又是一年丰收季 |
| 【字体: 小 中 大】 2025年09月17日 点击:0次 |
|
田野间,玉米挺立如林。怀中的籽粒饱满欲裂,几乎要挣开苞叶的束缚。农人穿梭其中,掰摘之声噼啪不绝,像大地轻轻的回响。阳光倾洒,每株玉米都镀上了金辉,闪烁着日月的华彩。沉甸甸的穗头,望之便心生喜悦。 我站在田埂上,望着这片景象,心底暖意涌动。这丰收并非天赐,而是人力与天时交汇的成果。从春播开始,农人便终日与土地相伴,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。他们的脊背被岁月与辛劳压弯,手掌结满厚茧,脸上刻满风霜。然而在这收获的时刻,他们的眼中有点点光芒——那是劳有所得的欣慰,也是对天地滋养的感恩。 老农李伯蹲在田头,捏起一抔土在指间揉搓,又掰下一穗玉米,轻轻剥开,露出排列整齐如牙齿的籽粒。他脸上的皱纹渐渐舒展成笑容。“今年雨水匀,日照足,虫害又少,真是好年成。”他说话时,目光始终未离开那片青纱帐,像注视着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。 场院上,玉米已堆成小山。人们围坐其间,撕扯苞叶,金黄的玉米在手中翻转,仿佛捧着一块块太阳的碎片。孩童们把玉米须编成胡须挂在腮边,嬉笑追逐。老人们一边忙活,一边唠着家常,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安宁。空气里弥漫着玉米的清甜,掺着泥土与汗水的气息——这是丰收特有的味道,扑面而来,沁入肺腑。 夕阳西下,余晖将田野染成橙红。农人收拾农具,踏着暮色归来。虽然身子疲惫,脚步却轻快。他们知道,家里的灶上正煮着新摘的玉米,香气袅袅。炊烟徐徐上升,与晚霞交融在天际,绘出一幅安宁祥和的图景。 老人们在火堆旁抽着旱烟。烟雾缭绕间,他们望着热闹的场院,眼角笑出了深深的褶子。李伯拿起一穗烤得焦香的玉米,吹了吹,递给我说:“尝尝,今年新玉米,甜得很。”我接过来,咬下一口,顿时满嘴清甜,汁水在齿间迸开——那是阳光和雨露沉淀的滋味。 场院一角,妇女们支起大锅,煮着金黄喷香的玉米粥。粥香随风飘散,与烤玉米的焦香、泥土和炊烟的气息交融,构成了这个秋夜独特的味道。孩子们捧着碗,小口啜着热粥,一脸餍足。 我手捧烤玉米,细细咀嚼。粒粒饱满弹牙,甘甜蔓延唇齿之间。这味道不单是粮食本身,更凝结着阳光雨露的滋养、农人辛勤的汗水和大地无私的馈赠。一口下肚,仿佛咽下了一整年的光阴——春播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都在这穗朴素的玉米中圆满落幕。 夜深了,人群渐散。我独坐场院边,仰望星空。银河横亘,星子闪烁,宛若大地的玉米田,亦是另一种丰收——属于宇宙的丰收。天地之间,万物生长,各得其所。人类的丰收,不过是这宏大叙事中的一章,却自有其庄严与美好。 玉米收毕,田野暂得休憩。不久后,土地将再次被犁开,等待下一轮的播种与生长。生生不息,循环往复——这是土地的承诺,也是农人的信仰。 丰收不仅是物质的充裕,更是精神的慰藉。它告诉人们:只要脚踏实地,勤耕不辍,终会有所收获;只要尊重自然、顺应天时,大地自会慷慨回馈。在这年复一年的春华秋实中,人与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情感。这种联结,早已超越简单的供求,成为一种文化的根基、一种精神的依托。 又是一年丰收季。大地履约,农人得报。而我,一个旁观者,亦在这丰收图景中收获了生活的本质——最丰硕的果实,往往结于最朴实的土壤;最深厚的幸福,常常藏在最平凡的劳作里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。丰收,正是这“成理”的见证——年复一年,在广阔的田野上无声上演,静默如谜,却滋养万千生灵,绵延不绝。(临邑农商银行 王志莹) |